“十五五”,以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

10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以下简称《公报》),《公报》回顾了“十四五”中国经济发展辉煌成就,为“十五五”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而在《公报》中,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十五五”规划的主题内容。

中国科技喜迎“历史机遇”

  中国正面临新的历史机遇,而面临历史机遇实际上意味着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其中,两大战略机遇尤为关键:

  其一,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期。一方面,中国立志把握住科技发展机遇期,以实现三大目标,即经济高质量发展、科技自立自强和综合国力跃升。《公报》强调“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通过原始创新、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及产学研深度融合,催生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升级,从而在全球化竞争中占据主动,夯实社会主义现代化基础。另一方面,全球正在进入新一轮科技突破阶段,以大数据、算力芯片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开启新一轮颠覆式创新浪潮,新产品、新应用和新业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些颠覆式新技术既能缔造新经济,也能和传统产业深度融合,推动传统产业转型,改变传统产业面貌,实现降本增效,提高传统产业中企业的竞争力。在新技术加持下,世界经济和产业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中国势必需要通过科技创新跟上这波技术浪潮。

  其二,壮大内循环、扩大内需的机遇期。中国需要扩大内需,因为从外部看,中国扩大内需可以抵御全球经济的波动,让中国经济发展更加稳健,也能通过扩内需来扩大中国在全球的影响力;从内部看,拉动内需是经济结构改革的必由之路,从投资依赖型经济转向消费驱动型经济,既是经济发展规律的必然,也是为了让普通人更好地享受中国经济发展成果。所以,中国必须扩大内需,激活内循环。然而,激活内循环的传统方法存在瓶颈,比如以补贴方式往往会无意间鼓励产能扩张,客观上加剧“内卷竞争”。所以扩大内需的关键还是在科技创新。科技创新能够引导“内卷竞争”转向良性的市场竞争和技术竞争,而科技创新和消费场景融合还能更好地缔造新的消费产品和消费场景,从而促进消费和经济总量的提升。可以说,科技创新既能扩大规模,也能实现高质量发展。在“十五五”时期,借着这一波科技浪潮,消费市场将实现新一轮跃升,新事物层出不穷,消费品和服务业态将更加丰富,中国内需消费将迎来新一轮机遇期。

  总之,在外,中国通过科技创新实现产业升级,继而提高中国在全球的经济和科技地位,占据主动;在内,中国通过科技创新改造供给端和需求端,激活内需大循环,催生新质生产力,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

机遇挑战并存,改革开放仍是良方

  科技创新是“十五五”时期重要的主题,然而,“十五五”时期科技创新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

  说“十五五”时期科技创新有机遇,是因为中国为本轮科技革命做好了充分准备,也是因为中国在科技创新领域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充分准备”是指中国不断完善创新激励机制,不断完善中国现代化工业体系和创新体系,而这套体系已经开始发挥“促创新”的积极作用,中国在光伏、锂电池、锂电池车、机器人、低空经济等领域已经处于全球领先地位。“独特优势”是指中国在创新要素资源上具备很好的基础,比如中国的高等教育普及度很高,人才济济;比如中国有更具优势的制度体系(如新型举国体制和创新支持政策);再比如中国人口基数大,且中国老百姓收入提高,购买力增强,庞大的购买力使得很多创新产品能够在出现的早期就获得巨大销量,从而支撑创新产品持续改善研发。

  说“十五五”时期科技创新有挑战,是因为中国如今科技创新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不确定因素增多。在外部,全球保护主义抬头,先发国家为保持技术领先,已经开始撕下伪装,以技术禁运的方式来遏制中国科技的发展,全球科技竞争环境已无公平性可言,中国科技创新的能力和潜力已经被先发国家所关注,未来借助外力实现科技突破的可能性几乎已经不存在了;在内部,人口老龄化、内需不振、区域发展不平衡、学术形式化等问题突出,急需通过体制机制改革来优化当前的创新激励体系、要素分配体系。

  科技迭代机遇期遇上改革“深水区”挑战,要求我们做好两件事:一是保持政策上的灵活性和前瞻性,要将创新体系改革放在关键位置;二是理顺激励机制,改革分配体制,分配体制要更多向创新领域倾斜,形成全社会尊重科学、尊重人才的氛围。

  接下来,“十五五”规划思路从四个方面发力来驱动中国科技创新:

  一是增强科技创新驱动力。聚焦“卡脖子”技术攻关,比如芯片领域的光刻机和EDA,采用新型举国体制集中攻克技术难关。布局未来产业,比如商业航天、脑机接口等,进行前瞻性的制度和基础设施配套布局。建设“创新联合体”,比如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为人才、企业和科研机构牵线搭桥。

  二是积极推动产业升级。推动制造业和服务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比如积极开展工业互联网的场景实验,积累成功的工业互联网应用案例;比如通过财税优惠和金融扶持推动企业实现技术转型。

  三是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在改革方面,主要是营商环境优化,比如深化要素市场改革,推动数据要素确权,实现资本账户逐步开放等,以此来激发市场活力和创新活力。在开放方面,主动对接全球经贸规则;比如加入RCEP、CPTPP等,通过多边机制减少外部经贸摩擦,为中国创新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四是协调区域发展模式。一方面,通过京津冀协同、长三角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战略,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形成各个区域间的创新协作,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推动技术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打破非技术壁垒,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竞争环境,以提高企业创新的积极性。

顺势而上,迎难而上,辩证统一

  《公报》中提到“顺势而上”与“迎难而上”,两者之间存在辩证统一的关系。

  分开看,顺势而上是指顺应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趋势,把握全球产业链重构的“时间窗口”。中国已经在新能源领域积累了大量领先全球的经验,只需要在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领域再次复刻,就能实现完美的“弯道超车”,所以顺势而上是让中国企业抓住机遇,主动抢占技术高地。

  迎难而上是指中国要直面发展中的结构性矛盾与外部风险。例如,核心技术领域“卡脖子”问题依然存在,叠加当前先发国家滥用“长臂管辖权”,我国遭遇瓶颈的情况在增多,此时中国科技工作者要直面困难、主动突破、自主自强;例如,在民生领域,科技创新需要积极和各个垂直领域融合,去解决民生领域的问题,补齐民生领域的短板;例如,在对外开放中,要平衡安全与发展,构建“经济双循环”健康发展新格局。

  危中寻机,化危为机,既要抓住机遇,以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又要通过改革攻坚破除深层次矛盾,最终实现“稳增长”与“促改革”的动态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