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届电池新能源产业国际高峰论坛在苏州开幕,共话产业“定力与韧性”

“中国电池产业已跨越‘从无到有’的规模扩张阶段,迈入‘从有到优’的价值创造新周期”。11月11日,中关村新型电池技术创新联盟/电池百人会理事长于清教在ABEC2025丨第12届中国(苏州)电池新能源产业国际高峰论坛开幕式现场表示,“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电池新能源行业仍处在深度调整期,价格战的阵痛尚未完全消散;国际贸易壁垒与原材料波动仍存不确定性,库存减值压力考验企业韧性;钠电池规模化、固态电池技术瓶颈亟待突破。”

yyy

ABEC2025丨第12届中国(苏州)电池新能源产业国际高峰论坛现场

yyy

中关村新型电池技术创新联盟/电池百人会理事长于清教

探寻产业破局之道与增长新动能!11月11-13日,围绕“求新应变重塑价值——中国电池新能源产业大洗牌周期下的定力与韧性”主题,由中关村新型电池技术创新联盟、ABEC组委会主办,电池网、海融网、我爱电车网、能源财经网、电池百人会联合主办的ABEC2025丨第12届中国(苏州)电池新能源产业国际高峰论坛在苏州相城举行。

本届论坛汇聚了500+来自全球电池新能源产业链的“政、产、学、研、金、服、用”各界精英代表。与会嘉宾通过多维度思想交锋与前沿洞察分享,共同探索新周期下的发展路径,推动价值对话与资源精准对接,共同擘画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曲线,为全球电池新能源产业注入可持续的发展动能。

论坛同期,第15届(2025年)中国电池行业年度人物/年度创新奖/成长潜力奖/优秀供应商颁奖盛典、特色精品展览展示、新产品新技术发布、深度互动交流、盛大晚宴、产业链企业参观考察等环节精彩纷呈。

求新应变技术破局

yyy

深圳市雄韬电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兼CTO陈宏

yyy

容百科技研发体系总裁兼中央研究院院长李琮熙

面对竞争加剧与利润承压,深圳市雄韬电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兼CTO陈宏坚定认为,真正的竞争力不在于低价厮杀,而在于技术的突破创新、前瞻性的战略布局和持续的价值创造。陈宏相信,“真正的‘新’,是面向特定场景、能够解决用户痛点的价值创新。”

“未来的能源解决方案必然是多元化的!”陈宏表示,雄韬股份不局限于单一技术路径,开发出了高效的氢锂储能解决方案,在低空经济领域,推出氢锂钠混动系统的无人机。同时,公司全力聚焦于AI算力中心与数据中心UPS电源应用。今年,公司在固态电池的关键电化学性能实现显著突破,为下一代产品奠定了坚实基础。

yyy

重庆太蓝新能源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TO高翔

yyy

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导徐林

yyy

夏华荣博士 南洋理工大学(新加坡)/福州大学

“全固态电池凭借高安全性、高能量密度、长循环寿命与宽温域应用等显著优势被行业称为下一代电池技术的理想形态。”容百科技研发体系总裁兼中央研究院院长李琮熙坦言,在与客户的接触中,也切切实实感受到了固态电池未来在电动汽车和机器人方面的应用需求。基于客户的需求和预测,李琮熙认为,随着全固态电池技术成熟、降本量产后,2030年全固态电池需求量达到156GWh。

yyy

诺德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产品总监吴大贝

yyy

无锡盘古新能源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胡明祥

在重庆太蓝新能源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TO高翔看来,“安全,是固态电池的第一使命。”当前动力电池行业正面临着一个严峻的挑战,即性能、成本和安全之间的“不可能三角”,而固态电池技术将是打破这一僵局的关键所在。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究员、能源中心主任张涛分析预测,目前固态电池在液态锂离子电池领域的渗透率仍低于1%,但技术迭代与市场需求将推动其在2030年有望达到10%。

张涛强调,固态电池的量产前景需分阶段实现QCD(质量、成本、交付)标准达标:短期,通过固液混合电池过渡,在高端市场验证质量优势;中期:依托材料和界面的多元融合跨路径创新,干法工艺和产能提升,将成本拉至可接受区间;长期:确立生产体制,重构产业链,实现稳定交付,完成全固态电池替代并持续升级迭代。

yyy

多氟多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世江

yyy

蜂巢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商品战略规划副总经理赵亮

yyy

青岛蓝科途膜材料有限公司销售总监李勇

关于固态电池的未来发展,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导徐林提出,要理性辩证看待固态电池的优势与难关,不夸大也不抵制,同时明确有必要持续推进固态电池研究工作。要客观看待聚合物、氧化物、硫化物三大电池体系没有绝对优劣,均具备发展潜力与待解问题,都值得投入研究。在研发固态电池技术中,追求固态电池性能的同时,需重视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聚焦从0到1的科学突破,系统性解决核心科学问题。另外,固态电池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发展机遇,应将高安全、高电导率的复合固态电解质作为核心发展方向,其不仅能为新型正负极材料提供更广阔的应用空间,还能为电池构型创新提供更多选择。

yyy

云山动力(宁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立娜

yyy

惠州市德赛电池有限公司副总裁郭庆明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夏华荣博士提出了一种革命性的“双空气电池”设计,通过采用吸湿性的氯化钙作为核心电解质,成功创造出一种真正意义上“耐火”的电池。该电池在遭遇高达600度的火焰灼烧导致电解液蒸发后,仅需暴露在空气中即可自动吸收水分恢复电解液功能,从而实现“烧不坏”且能继续工作的自修复能力。这项研究从根本上突破了传统电池约100-200度的热安全极限,为定义“绝对安全”的下一代储能系统提供了全新的技术路径。

“随着全球固态电池技术加速迭代,硫化物体系成为主流商业化电解质方向,硅基、锂金属等高性能负极材料也逐步成为固态电池首选。然而,在集流体领域,传统铜箔因硫化物腐蚀、高温热压制备过程氧化、锂金属硅碳负极应力破坏等因素无法应用在硫化物基固态电池中。”诺德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产品总监吴大贝表示,基于此,诺德股份针对固态电池应用场景量身打造NL-FN镀镍合金箔。产品通过构建均匀致密的镍合金镀层,实现了超强耐腐蚀性能、优异耐高温与机械强度、导电性与适配性平衡可控三大关键性能的突破。

“从当前新能源的发展背景来看,在政策驱动、技术加速和市场痛点多重因素推动下,钠离子电池也正迎来发展窗口。”无锡盘古新能源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胡明祥分析称,锂价波动催生替代需求,钠电池规模化后成本预计低于锂电30%,成本优势显著;国内低速电动车市场规模全球第一,电动两轮车保有量超4.2亿辆、2024年销量约5900万辆,电动三轮车年销量1250万辆,庞大的市场基数与周期性置换需求,为钠电池提供了广阔应用空间。同时,当前低速电动车市场面临着安全隐患突出、续航里程短、充电速度慢、低温性能差、使用成本高等痛点,而钠电池的本征安全、宽温域等特性恰好精准匹配需求。

于清教总结道,全球科技与产业格局深刻变革,钠电池、固态电池等下一代电池技术竞相突破,产业化进程全面提速。当前,钠电池率先实现批量应用,半固态电池紧随其后,逐步量产装车、商用,而被视为终极方案的全固态电池,其研发也已迈入关键阶段,梯队分明,次第花开。

重塑价值生态重构

“新材料支撑新能源,新能源牵引新材料。”多氟多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世江谈道,硅基文明与碳基文明的深度融合,是“理性工具”与“价值主体”的共生共进。对新能源、人工智能等行业而言,这不仅意味着技术路径的升级,更是以硅基算力突破瓶颈,以碳基价值守护方向,最终实现技术进步与人类福祉的统一。

锂电领域,随着应用场景不断扩展,市场呈现多元化技术需求。蜂巢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商品战略规划副总经理赵亮表示,消费电子市场成熟,技术固化;NEV市场需求多元化,技术差异化竞争;储能进入市场驱动阶段,低成本需求推动技术迭代;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正处于政策扶持阶段,技术百花齐放。

聚焦动力领域锂电技术,赵亮认为将呈现四大趋势:一是未来市场三元和铁锂必将长期共存。二是高端EV和eVTOL产业发展需要高能量密度电池。三是补能焦虑成核心痛点,800V超充技术布局加速。四是安全问题是新能源行业发展最突出问题之一。

针对电池新技术,青岛蓝科途膜材料有限公司销售总监李勇分析称,从宁德时代、比亚迪、欣旺达等头部电池企业的动向来看,2025年随着超充电池概念的兴起,无论是动力还是储能,对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安全性、充放电效率、寿命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李勇提到,为配套电池市场需求,隔膜的要求也随之提升,对厚度、强度、循环、使用寿命以及整体一致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另外,目前,锂电池在功率型储能应用中,主要面临高功率、高安全、低温适应性与长循环寿命这四项相互制约的技术挑战。云山动力(宁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立娜分析指出,在推广高功率密度储能技术的过程中,需重点关注快速充放电能力、稳定性和循环寿命、成本问题、安全性隐患、技术成熟度等关键问题。

聚焦重新定义能源安全范式,德赛电池高级副总裁郭庆明分享“主动安全技术体系”,不是替代传统方案,而是“风险刚萌芽就介入”。传统安全等风险发生再处理,主动安全技术早一步找到;传统看电芯表面数据,主动安全技术深入内部;传统侧重单点防护,主动安全技术从感知到处置形成闭环。从AI电芯感知异常,到EMS系统决策,再到全流程防护,每一步都是为了更早发现、更快拦截风险。

陈宏指出,所有探索最终都要回归到“重塑价值”这一终极命题上。经过这一轮洗牌,产业的价值锚点应该定在哪里?在陈宏看来,产业的价值绝不仅仅体现在装机量和市场份额上,更体现在全生命周期的成本价值,安全可靠的信任价值,以及绿色可持续的未来价值。

yyy

站在技术百花齐放与市场扩张多维突破的历史交汇点。在政策支持、市场需求、技术创新与资本赋能的同频共振下,电池新能源产业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期。于清教强调,“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凝聚共识、团结一致,唯有坚持‘技术为本、市场为纲、供应链为基、生态为魂’,才能在每一轮行业洗牌中站稳脚跟,在经济周期中穿越迷雾。”